强军这十年丨武警西藏总队那曲支队执勤三中队:守护天路 守望幸福
2022-08-30 15:56:32作者:李明辉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来源:解放军报

2006年,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迎来一条天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将荒凉雪域与繁华内陆相连。

两年后,武警西藏总队那曲支队执勤三中队的前身部队正式组建。从此,一茬茬中队官兵驻守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顶着风雪严寒,守护在这条连通幸福的运输线。

入伍快10年的二级上士谭廷兴,如今是中队最老的兵。他已记不清在这条巡逻路上见过多少飞驰而过的列车。为了让一趟趟列车平安往返,谭廷兴在这片冰雪封冻的高原上守护了一年又一年。

汽笛长鸣,十年如一日。

从安多到唐古拉段,138公里的“无人区”,执勤三中队官兵一次次沿着铁轨巡查。10年间,累计巡逻里程1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35圈半。

时光荏苒,青藏铁路已安全运行超过5000天。每一天的叠加,都映照着中队官兵的奋斗岁月。他们在铁路旁见证了列车疾驰的身影,见证了旅客幸福的笑容,也见证了时代飞速的发展。

脚下的铁路,就是诗与远方

玉苏普艾力·阿卜力米提又一次踏上熟悉的巡逻路。

巡逻车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剧烈地颠簸摇晃。这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列兵坐在车里,被颠得“像兔子似的一蹦一蹦”。

海拔超过5000米,长达138公里。这是武警西藏总队那曲支队执勤三中队守护了14年的铁路线。

虽然已经走过许多遍,玉苏普艾力仍然忍不住好奇地向车窗外张望——

周围随处可见的山峦好像连绵不断的城垣,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时不时有土拨鼠从地里钻出来,机警地观察四周;铁路不远处,一群野驴在旷野中自由地游走觅食。

沿途的风景,一如往常般辽远疏旷。玉苏普艾力看着车窗外飞快掠过的画面,恍然回想起一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到唐古拉山的旅途。“刚到中队时,我兴奋又新鲜,因为没有见过这么多山,我对中队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和快乐。”玉苏普艾力说,“可惜,这份快乐没能持续几天。”

最开始巡逻那几天,母亲视频聊天时忍不住问他:“巴郎子,你的脸咋了?”

“我被唐古拉的风雪‘打’了!”玉苏普艾力指着脸上脱的皮,幽默地回答。

那一次,玉苏普艾力和战友登上山顶检查通信基站。山道崎岖,有些地方积雪厚度达到几十厘米,一脚踩下去,大雪顿时没过膝盖。强劲的冷风毫不留情地往口鼻里灌,玉苏普艾力连话都说不出来。

在他们周围,一望无际的积雪反射着刺眼的光。洁净的雪面上,光线反射率能达到95%,亮度几乎接近太阳光。“脸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得又红又肿,像是被打了一耳光。”那次巡逻回来,玉苏普艾力被镜子里的自己吓了一跳。

如今,玉苏普艾力已经习惯了高原生活的种种“馈赠”。“选择了就要坚守。脚下的铁路,就是我要守护的诗与远方。”他说。

沿着向深山纵深延伸的铁路,巡逻车渐渐驶进葱郁的山谷。

“火车来了!”突然,上等兵加央多吉高声叫道。指导员立即让驾驶员靠边停下,提醒大家整理着装。

火车车轮碾过铁轨,发动机的轰鸣声越来越近。巡逻车停稳的瞬间,巡逻组官兵迅速下车列队。

“敬礼!”火车从大山里钻出来,玉苏普艾力又听到那声熟悉的口令。他抬起手臂,郑重敬礼。这一刻,火车司机鸣响汽笛,车厢里几个乘客注意到窗外的官兵,向他们挥起了手。

玉苏普艾力瞬间热泪盈眶。他想起第一次向火车敬礼时,指导员说过的话——

“青藏铁路是西藏人民的政治线、经济线、生命线、团结线,每一次敬礼就代表着又一次完成好任务,守护了这一车人的安全。列车司机与天路守护者间的无声互动,是默契,是感激,也是坚定信念的相互鼓励。”

高原的洗礼,让他们更加坚强

来到三中队前,列兵谢利明从没到过这么遥远的地方。

谢利明的家乡在海南。从温暖宜人的海岛到寒冷荒僻的高原,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跨过这么遥远的距离和海拔。

来到中队,谢利明扛过了高原反应、晒伤脱发,却在进入训练阶段后,遇见了最难过的一道“坎”——单兵综合训练。

这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力的课目,也曾是谢利明最感觉慌张的课目。由于高海拔地区氧气不足,单兵综合训练对体力消耗十分巨大,无论“跨越深坑”,还是“通过高低台”,都让个子不高的谢利明头疼不已。等到“翻越高墙”时,他往往已经气喘吁吁、筋疲力尽。

那天,又是一次常规单兵综合训练。哨音响起,谢利明猛地从起跑线冲了出去。就在快到深坑处时,他的步子却越收越小,身体变得僵硬。

突然,谢利明停在了深坑前。旁边的班长看着他又一次犹豫,摇摇头说:“在翻越障碍时,要向前看,不要向下看。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你向下一眼,就觉得像万丈深渊。”

谢利明望了班长一眼,艰难地挤出一个“是”。他重新调整呼吸,准备奋力一搏。“一定要通过!”谢利明加快步伐,咬紧牙关,向对面冲去。

奋力一跃,谢利明右脚着地,左腿紧接着跟上,踉跄落在深坑对面的边缘。从深坑、高低台,到独木桥……汗珠一滴滴砸在地面,他喘着粗气闯过一关又一关。当竭尽全力攀上高墙又成功翻下来时,谢利明知道:他终于战胜了自己!

雪域高原之上,谢利明只是众多官兵的一个缩影。一茬茬武警官兵来到唐古拉山,来到执勤三中队,他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洗礼中克服困难,将这支队伍锤炼得更锋利、更坚强。

在官兵的努力下,中队自建队以来取得许多荣誉:“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四铁’先进单位”“集体三等功”“基层建设先进中队”……

伴随着这些荣誉,中队官兵扎根在这里,也把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每一块石头,都铭刻一次相遇

又是一年清明。

每年这个时候,中队官兵都会来到“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在修建铁路牺牲的英烈纪念碑前,举行描红仪式,祭奠先烈。

18岁新兵白元光已经下连一个月了。参加描红仪式前夜,他激动得直到凌晨才睡着。“起床之后,我就希望时间能过得再快一点,赶紧到目的地。”白元光说。

真正站到纪念碑前,拿起画笔、蘸上颜料,认真描摹碑上字迹的瞬间,白元光突然想起20世纪一位外国旅行家在《游历中国》中写下的话: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如果没有长眠在雪山下的筑路英雄,就不会有今天的青藏铁路。”笔刷触碰碑石的那一刻,白元光真切体会到自己守护的这条生命线的重量。他仿佛和这支部队更加贴近,也和这片荒凉的土地有了更深的牵绊。

执勤三中队有这样一个传统:捡石头。十几年来,中队官兵将自己在高原各个角落捡到的特殊石头带回来,清洗后安放在营区温室当中。时间一年年流逝,官兵一茬茬来去,温室里的石头也一块块地增多。

二级上士谭廷兴还能记起自己捡的第一块石头,“那是一块长满铜矿的扁平石头”。

2015年,还是上等兵的谭廷兴正检查铁路栅栏,突然留意到脚下闪闪发光的东西。他停下脚步,捡起这块石头,激动地把它拿给司务长看。“温室又有‘新家伙’了。”司务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时,中队温室里已经摆放了许多块不同形状的石头。

每块石头,都铭刻着一位官兵与这片土地、这条铁路的相遇。

来中队9年,谭廷兴捡了几十块石头。和其他战友一样,他会在这些石头上写下一行行寄语。建队以来,许多官兵用这样的方式记录着对中队的情愫——

“有些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又会后悔”,这是老司务长王大牛的感悟;“耐得了寂寞,守护好脚下的土地”,这是班长朱坤的誓言;“青春不止诗和远方,还有国家和担当”,这是新兵白元光的信念……

一茬茬官兵接力传承,守护着青藏铁路安多至唐古拉段的平安运行。他们在偏僻高原的一隅,见证了国家高速发展,交通物流日益繁忙,提速后的列车满载货物,穿过唐古拉山抵达更远的藏区。这些不断跨越的脚步,正是中队官兵远离繁华、坚守于此的意义。

最近,谭廷兴捡回了一块红色大理石。那天,巡逻途中突遇雷雨,他们的巡逻车陷入泥坑。合力推车时,谭廷兴将这块石头垫在车轮底下。等把车成功推出来,他又捡起这块石头带回了中队。

谭廷兴将这块石头洗刷干净,放在温室的鱼池旁边。“不论什么时候,我都愿意为守护这段天路冲锋陷阵。不论风里雨里,我都不会退缩。”他说。


上一页:中国海军航空兵初步实现从岸基向舰基跨越发展.. 下一页:赛场砺精兵 拼搏展风采——我军参赛官兵竞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