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风、乡愁、乡恋、乡情,浓郁的乡土文化是国人内心最深沉的寄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千百年来,多少从农村走出的杰出之士,或为官治学,或经商习艺,最后多会因莼鲈之思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他们中的不少人回乡之后,并不是诗酒自娱、过自家的小日子,而是以道德文章滋润乡里,在基层社会自治、民族文化传承当中起着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纯化风俗、和睦相邻、稳定秩序的作用,是为乡贤。乡贤的影响不是来自行政力,而是来自感染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回顾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史,可以看到,乡贤历来都是受社会民众普遍推崇与尊重的一个文化群体。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榜样,成为乡村道德教化的楷模,以及乡村建设的引领者与实践者;同时,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也成为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然而揆诸现实,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乡贤文化自明清以来,开始由盛转衰,近于凋敝;乡贤群体发挥作用的空间也愈加逼仄,近乎消弭,这也必然影响到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建设的意义关乎国家和民族。新时期如何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如何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再次吸引和凝聚各方贤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也明确强调。
那么,到底什么是乡贤?何谓新乡贤?它的群体构成是什么?如何当好新时期的新乡贤?在推动新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新乡贤还面临哪些制度瓶颈与现实考验?2016新春伊始,半月谈记者奔赴各地进行了深入调研。